聚焦前沿:青编活动之精选论文解读(二)—典型环境关键元素与物质地球化学过程及效应专题成功举办
10月18日(周六)上午,《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首届青年编委第二次精选论文解读会在线上成功举办。《通报》视频号、蔻享学术平台和地学之家视频号转播了本次活动,共吸引八千余人次观看。本次解读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金章东研究员和天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玖斌教授担任点评嘉宾,青年编委中山大学汪家家副教授主持。5位青年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金章东研究员点评
陈玖斌教授点评
青年编委汪家家副教授主持会议
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张艳利研究员分享了团队的最新成果。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VOCs)排放量大、活性强,对区域空气质量和全球变化有重要影响。研究团队基于传统MEGAN2.1模型,利用GEE强大遥感云计算能力,融合多遥感卫星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10~30 m空间分辨率近实时的BVOCs排放模拟。
青年编委张艳利研究员分享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赵时真副研究员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机磷系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 OPFRs)是我国当前需高度关注的新污染物,研究团队通过聚焦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 OPEs)这一新兴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机制,探讨水相过程对气溶胶中亲水性OPEs颗粒相富集的贡献。
青年编委赵时真副研究员分享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王敬富研究员分享了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DLNN)与随机生存森林(RSF)模型得到的最新成果。目前对藻华发生的主控因素存在氮磷营养盐和气候变化等不同观点,该研究量化了气温与营养物质(氮、磷)对ABRPs(藻华风险期)延长的贡献。
青年编委王敬富研究员分享报告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高志鹏副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矿区地下水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地下水砷暴露威胁108个国家约2亿人口的饮水安全,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不同地质背景、不同污染梯度的地下水,探讨硫化物氧化、碳酸盐与硅酸盐风化及次生矿物沉淀等因素对砷(As)和锑(Sb)迁移的综合控制机制。
高志鹏副研究员分享报告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刘江特聘副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稻田生态系统方面的最新成果,通过研究系统中甲基汞(MeHg)动态与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排放的耦合机制,揭示汞污染对稻田碳循环与甲基汞累积的综合影响。
青年编委刘江特聘副教授分享报告
两位专家对青年学者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研究成果“立足学科前沿、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并针对科学问题的提出、实验设计、数据解读、报告分享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通报》青年编委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专题会议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发声的舞台,更通过“报告+点评”模式促进了代际学术传承。
《通报》常务副主编郭盛介绍会议情况
最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通报》常务副主编郭盛向今天参与分享的青年学者、点评专家和观众表示感谢。青年编委系列活动旨在凝聚青年科研力量,推动地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未来,期刊将持续聚焦学科前沿,通过专题研讨、成果推介等形式,为青年人才成长赋能,助力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撰稿/李溪遥 编辑/黄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