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在成都召开

  

2023820-825日,由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ICAM)、国际矿物学协会应用矿物学委员会(IMA-CA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西南科技大学、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世界钙华自然遗产研究与保护联盟等单位共同主办,西南科技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第15届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ineralogy)在成都召开。

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天府新区,共同探讨环境矿物学、先进矿物材料、矿物沉积与演化等应用矿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本次国际会议设置9个研讨主题。会议形式包括:学术研讨、展板展示和野外考察等环节。大会在线系统开通以来,吸引了国内外400余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实际现场参会人数246人。本次大会共收到摘要142篇。大会报告9个,4个分会场口头报告113个(现场口头报告103个,录播口头报告12个),19个墙报,3个展位。


821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副主席、大会秘书长孙仕勇首先介绍了出席本届大会的领导和专家,包括: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研究员、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主席Olga Kotova、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庆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颜世强研究员、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董发勤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巨能攀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麟教授等。孙仕勇教授随后代表第15届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组委会汇报本次大会的筹备情况。


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麟代表主办方致辞,表示本次国际会议召开恰逢其时,对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与高水平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国家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国际会议,也是西南科技大学充分利用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研究院平台,开展大型高水平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活动的有效尝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站在更高起点大力推动我校“资源与环境”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为非金属矿产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庆峰在开幕式致辞上指出,当前,四川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更加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链接更多优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好四川的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开放创新生态,此次学术交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将有助于加强国际应用矿物学领域学者的相互了解、拓展和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助推多方深度合作。省科技厅将继续支持四川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的科研院所与国内国际产学研单位,在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共建平台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创新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在大会报告中,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廖立兵教授和西南科技大学彭同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谢先德院士作了“高压氧化物矿物在随州L6球粒陨石中的应用以丰富矿物学地幔”的报告,其团队在随州陨石熔脉内和熔脉边部先后发现多种高压相矿物,如林伍德石、低钙辉石的镁铁榴石相、钛铁矿相和钙钛矿玻璃相,以及在高压下从硅酸盐熔体结晶的镁铁榴石-镁铝榴石固溶体、镁方铁矿和林伍德石微晶集合体,指出随州陨石中大量天然高压相矿物的发现对于了解深部地幔的矿物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西南科技大学董发勤教授作了“新型工业矿物岩石与碳中和”的报告,他从当今工业矿物岩石的利用趋势、矿物超微结构与新型工业矿物岩石、建材行业中工业矿物的减碳方法、废旧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的综合利用以及未来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几个主要方面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变革,建设高端化、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与潜力。北京大学鲁安怀教授作了“激发态矿物在太阳辐射陆地和海洋表面上的反应机制”的报告,他介绍了天然铁锰钛氧化物在长期受到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激发态光电子的能量转化机制,这为太阳光照射下地球陆地表面变价元素循环和微生物的能量获取提供了高于元素基态价电子能量的驱动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董海良教授作了“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在环境修复和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的报告,他强调矿物-微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不仅与地球环境的变化和矿床的形成有关,还与环境、能源、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诠释了生命过程与地球环境之间协同演化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效应。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科米中心地质研究所Olga Kotova研究员作了“具有改进特性的先进铝土矿”的报告,她首次发现在铝酸亚铁中,加热与高能电子辐照相结合,不仅会导致初级矿物的转化,而且在微相异质化中,微量元素的分散混合可形成许多新矿物,通过研究“铝酸盐资源-纳米产物”体系的相间边界相互作用,揭示了矿物纳米结构形成和聚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润良教授作了“来自粘土矿物的纳米硅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阳极”的报告,他谈到汽车工业对于国家的经济至关重要,而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硅被视为继石墨后电动汽车中可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的下一代新兴材料,而自然界中粘土矿物的硅含量丰富,其结构和化学成分容易被修饰,可作为合成不同形貌和组成的纳米硅的理想前驱体,从而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阳极的性能。现场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师生积极参与,呈现出一场丰富而热烈的学术交流盛宴。

 

 

大会设置了4个平行会议分会场,共举行了9场专题分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围绕环境矿物学、工业矿物及矿物加工、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类自然矿物基材料、钙华沉积演化与生态保育等研究主题方面开展了深入、热烈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分享了相关应用矿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交流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本次大会为鼓励青年学者投身应用矿物学事业的热情,特设置了“优秀报告奖”、“优秀墙报奖”和“优秀志愿者奖”,评奖范围限于博、硕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博士毕业近3年青年学者。本次大会最终评审出优秀报告20个,优秀墙报7个,优秀志愿者5名。

 

1981年创办以来,该国际会议已先后在欧洲、美洲、澳洲、非洲等地连续召开多届。20137月,第11届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在我校成功举办,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美国、巴西、南非、埃及、俄罗斯、挪威、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共同就环境与医用矿物学、工业矿物、生物矿物学与生物材料、工艺矿物学、矿业与冶金、文化遗产、矿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议题进行了7场大会主题发言、9场分组讨论共计122个分会场报告以及22个海报展示交流,在会议筹备过程中,同期还举行了如“应用矿物学及交叉学科研讨会”、“水环境与沉积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20199月,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召开的第14届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期间,经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投票选举,我校孙仕勇教授代表中国矿物界再次获得ICAM2023会议举办权。接近4年以来,大会组委会克服疫情影响,在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ICAM)、西南科技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主办单位以及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第15届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能够如期举行,兑现了我国矿物学界对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和同行的承诺。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应用矿物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也增强了国内外从事应用矿物学相关研究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开拓了他们在环境矿物学、黏土矿物学、先进矿物材料等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视野,有利于提升非金属矿产等传统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助力我国矿物学领域科研事业的发展及其科技人才的培养。


(西南科技大学/供稿 黄娇娇/编辑)